为何CEO当中最多的是销售出身?
职业选择,通常围绕销售、市场、客服、物流、行政、人事、财务、技术、管理等几大方向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五百强企业的CEO大多出自销售,其次是财务出身,这两类背景的高管合计占比超过95%。IT行业也不乏技术起家的创业者,但他们最终往往仍需深度参与销售与市场工作,并凭借出色表现带领公司走向成功——纯粹依赖技术能力成为企业领袖的,几乎不存在。
这背后自有逻辑。销售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,管理同样如此,二者核心相通,都致力于“推动他人完成特定任务”。而财务,则从数据的角度揭示商业的本质,从宏观层面判断业务的健康度,对企业是否盈利、能否持续运转,具有最敏锐的洞察。
企业初创阶段,往往由销售驱动。规模尚小、运营成本低,生存依赖订单,客户的要求几乎就是最高指令。此时,“人情”比“数字”重要。但随着公司壮大,一切必须走向规范,以规避风险;同时运营成本上升,需提升资金使用效率,把资源投向回报最高的地方。尤其是上市公司,投资者关心的是按时呈现的业绩,至于客户临时出差、某地政策变动——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业绩不达标的理由。此时,“数字”说话。
曾听到一句话,觉得颇有道理:创业初期,我们思考的是“能做什么”;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,我们更常考虑的是“不能做什么”。很多人抱怨领导者保守,拒绝诸多机会。其实往往是因为,你正处在思考“能做什么”的阶段,而领导者必须权衡多方约束,他更关心“哪些不能做”。
我并非鼓励每个人都去做销售或财务。职业的选择,应与你向往的人生相匹配。如果你喜欢准时下班、读书听歌,那或许不适合做销售,否则只会自我折磨。如果你热衷表达、渴望成为焦点,却选择做财务,很可能也做不长久——一般老板并不希望财务太高调或健谈。想清楚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,才会更清楚该选什么样的职业。许多人的不快乐,其实源于不满足;而不满足,又常来自于内心摇摆——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于是什么都想抓,最终什么也没抓住。
我们应该为生活而工作,而不是为工作而生活。生活,才是最重要的,工作只是它的一部分。我始终相信,生活的各个方面彼此影响。如果生活混乱无序,工作也很难顺利。因此,我们需要娱乐、社交、锻炼、家庭和睦……尤其重要的是:保持快乐。我曾与两位销售同事聊天,他们满腹委屈。我问:两年前你工资低、没客户、没业绩、几乎被淘汰,现在条件好多了,为什么反而更不快乐?如果你越是“成功”越不开心,那工作的意义是什么?首要之事,是让自己高兴起来、心态积极。这种发自内心的转变,会让你更有耐心、信心、气质和包容力。否则,请看一看镜中的自己——你真的满意吗?
有人会说:“你说得轻松,我天天加班,稍一懈怠就可能被辞退,累得根本没时间娱乐、社交、锻炼!”但问题往往出在目标设定过高。如果尚且处于可能被淘汰的边缘,何必强求自己去打高尔夫?没时间健身,但上下班多走几步路可以吗?爬楼梯代替乘电梯可以吗?办公间隙扭扭脖子、拉伸肩膀、做几个俯卧撑可以吗?没人规定锻炼必须每天专门腾出两小时。改变一开始总是困难,但一旦迈出第一步,就有机会步入良性循环。反之,如果终日咀嚼苦闷,只会陷入恶性循环,让生活越来越糟糕。
千里马是怎样被驴踢死的?
延伸阅读:
鸿蒙版QQ新增10个功能 专注职场与家校沟通场景
全新鸿蒙版QQ迎来重大升级,一次性新增了10项实用功能,包括“我的电脑”互传文件、聊天记录备份、群接龙等用户呼声较高的功...
1222 万高校毕业生涌入职场,普通人求职突围路在何方?
2025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1222万,如此庞大的求职队伍涌入市场,确实让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。许多人感叹竞争...